2月3日,數字經濟智庫副院長儲殷發布視頻,談及專家的誠信危機。他表示,由于中國專家的建議質量不高,加之網絡時代的傳統權力關系被顛覆,年輕人不愿意聽取專家的建議,“專家”一詞也成為貶義詞。
這一視頻也迅速引發了年輕人的熱議,甚至在很多社交工具的群聊內都開始大量討論。
其實只要我們多去看看年輕人們的評論,多去聽聽年輕人們的聲音,答案自然就明白了!
年輕人直言:“我們不僅不喜歡專家建議,還不喜歡相信新聞!”
在一個年輕人的社交群里邊,看到一條比較理性的分析,說得很有道理。
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智商普遍比較高,科學、客觀的分析能力普遍比較強,文化自信和學術自信讓他們更容易看清事實的真相。所以一切目的不純的專家建議、新聞資訊,注定只會讓自己的公信力越來越低。
也有一些網友以新聞評論舉例說明
比如某些新聞下邊的評論,清一色好評,點開那些評論主體的賬號,發現賬號下沒有任何內容;在看評論的發布時間,全部集中在同一時間內;自己登錄賬號發布一條評論,退出登錄就看不到自己的評論了。這很容易就能看出那些評論是機器刷的,如果上一輩人可能就真的信了,跟著評論就一腔熱血的沖動了,但現在年輕人不會那么輕易相信自己看到的。
還有一些網友以財經新聞為例說明
以前的人們一看到財經新聞、財經專家發布的利好信息,都會一股腦的往相關領域的板塊沖,所以那些年的股市都是一有利好就大漲,主力資金也都是跟著利好追漲。但是現在不同了,隨著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成為社會主力,每次財經新聞或財經專家說了利好,主力資金要么選擇觀望、要么直接選擇反向操作。
所以數字經濟智庫副院長儲殷總結的這個“專家誠信危機”是真實存在的,甚至現在很多權威機構、權威媒體的公信力也存在很大的危機。
想要真正改變這種信任危機,怕是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,不管是專家也好,權威機構或權威媒體也罷,一定要明白“經紀人假設”,不要試圖帶著自己的不純目的把別人當傻子忽悠,長期以往注定只會讓信任危機越來越嚴重。